
本文转自:贵州教育报
让每个孩子“向未来”起步
黔南锚定“幼有善育”样板区新坐标
本报记者 郝梦
“《贵州省学前教育条例》的实施,为贵州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和实践方向。黔南积极作为,将责任落实到每一所幼儿园、每一位儿童身上——把公平落在资源布局上,把质量落在一日活动中,把安全落在每一个标准里,让学前教育成为孩子人生启程时最温柔的力量。”黔南州教育局党委书记、局长林娜表示。
荔波、龙里、长顺、福泉、平塘等五县(市)成功通过国家普及普惠县认定,让黔南学前教育的底色更实、成色更足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黔南州将学前教育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起点,坚持普及与普惠并重、质量与公平同行,以更高标准、更大决心推动学前教育体系持续完善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、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广大儿童。
如今,黔南正以务实举措、扎实成效,锚定“幼有善育”样板区新坐标。
1制度保障
好的教育离不开制度之力。黔南用“法治线”勾勒“育人路”,让学前教育发展更有章可循、更有力可依。
黔南州以立法形式出台 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》,并编制实施多个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文件,如《黔南州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 (2021—2030) 》《黔南州“十四五”教育事业发展规划》 《黔南州“十四五”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》等,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,明确各级政府责任,完善管理体制,健全投入机制,让制度建设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“稳压石”。
2学位增加
2021年至今,黔南州统筹各类资金5.9亿元,支持新建 (改扩建) 幼儿园200余所,新增学位3.2万余个,有效缓解了“入园难”“入园挤”问题。全州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7%,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%,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65%,连续5年持续上升,均超过国家和省定目标。
黔南的每一片土地,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答“幼有善育”这道题——不同路径,同一初心。
荔波县聚焦“改、扩、建、配、治”五字诀——改建闲置校舍和附设班,扩建城区园,完善乡镇中心园资源辐射体系;三年间共添置教玩具4970件、图书一万余册,投入资金156万余元,园所条件持续优化。
龙里县聚焦城乡均衡发展,通过“城区园+乡镇园”“公办园+民办园”结对模式,建成8个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,辐射带动村级幼儿园34所,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共享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.66%,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。
长顺县强化规划引领,先后出台 《“十四五”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规划》 等政策,投入1.586亿元新建、改扩建幼儿园40所,新增学位4620个;配套投入500余万元完善教玩具与图书配置,实现县、镇、村三级资源标准化全覆盖。
福泉市聚焦学位紧缺问题,新建第十幼儿园、规划第九幼儿园、改造牛场第四幼儿园,并根据大班额化解需要扩容15个教学班。全市依据 《贵州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 (试行) 》 完善设施设备配备,投入510万元购置教玩具及图书,进一步提升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。
平塘县以“两个率先”破解“入园贵”问题——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“全覆盖”工程,投入550余万元改善园所条件;率先出台免除脱贫户幼儿保育教育费、学前教育费、取暖费政策,让教育惠及每个家庭。
3快乐教学
黔南把质量提升作为衡量普及普惠成果的关键标尺,推动育人方式回归儿童。示范园建设提速增效,全州省级示范园增至20所、州级示范园突破100所,形成名园带弱园、城区带乡村、公办带民办的质量牵引格局。
在课堂改革中,黔南着力推进“游戏化教学”,让学习从书本回到生活,从教室走向操场与自然。作为省级“安吉游戏”推广实验区,龙里县立足本土实际开展课程创新:改造自然坡地与沙水场地,让环境成为“第三教育者”;推动教师角色转变,从管理者变为观察者、支持者;以发展性观察为依据,依据儿童真实表现优化课程供给。
荔波县将民族文化融入游戏化教学,让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家乡的色彩与温度。全县幼儿园注重“三个融合”:融合地方资源自制铁环、高跷、陀螺等传统玩具,激发创造与交流;融合民族文化开展“瑶族花样陀螺”“打猎舞”等民间游戏,结合节日活动增强文化自信;融合生活场景优化环境,让每一面墙壁“会说话”、每一次活动皆课程。
当下黔南幼儿园正呈现一系列可感可触的变化:尊重差异成为共识,整齐划一不再是评价标准;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成为关注重点,提前知识教学渐行渐远;合作与规则理解在游戏与交往中自然形成。儿童从“被照看”走向“被看见”,课程逻辑由管理驱动走向发展驱动。家长观念也在更新,从“学到了什么”转向“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,正在让教育的每一次呼吸,都与孩子的幸福同频。
锦鲤配资-杠杆炒股网-股票交易配资-配资开户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